梅的白天和黑夜又名May
发布于2023年。由罗冬执导,集众多位陈玉梅、刘寿云、刘延福、张秀珍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3-06-12(上海国际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最佳导演。
这是上海一些中低层老年人群体的真实生活和婚恋,听到两个都70多岁的老人相亲,还在互相旁敲侧击对方的收入、女方怂恿男方买房,真实又好笑又佩*。这不是“上面”喜欢的市井气优雅的上海,荠菜馄饨的上海,潘虹张曼玉扮演上海弄堂女子,退可在公用灶头间烧几个快手营养小菜,出可穿修身时装高跟鞋聘聘**。 梅的上海是廉价的,甚至有些老头连10块钱都不想花,只肯去免费的宜家。艰难的,70多岁的人还要独自租房,脏破的老房子楼层一高根本爬不动。也是快乐的淡然的,日子再难也要跳舞,也要撩老头子,也要去给偏心导致自己晚年生活窘迫的父母扫墓,抱怨一下。 PS:不是上海人,光靠字幕可能很难get一些微妙的东西。就像不是北京人get不到挂在嘴上的“您”,四川人的“憨批”。语言里有文化、社会风俗和很多微妙的东西。
梅是一代正在老去但也可能相当强壮的上海女性的缩影,高中去**,回沪后最终没有得到原生家庭在住房上的支持,老年拖着一只买菜拖车从郊区平房租住处回到熟悉的市区角落寻觅伴侣,讽刺和批评潜在的男性对象,并不断地重申自己对于生活的**。除了在父母墓前,她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怨,事实上,她在用“在路上”(但也就是在这座城市内)的方式去继续酿出生活的味道,未必是甜,但总要有味道。
#SIFF25# 我只能说,这片子在本届上影节上这么难抢,恐怕有一大半功劳要靠山海经宣传有功吧,建议票房拿出一半跟妖大平分。从纪录片本身而言,并不算特别抓人,当然勉强算是选取了一个有趣的人物,老太太妙语连珠有啥说啥,上海阿爷阿婆互相斗嘴,好玩归好玩,但半小时后基本也就免疫了。关于更深的社会问题,导演似乎并无心去探究,对于这个群体也没看到创作者更多的关照,所以就成了那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片子。有点好玩,但也就只是“有点”而已。两星半。(PS:建议不要碰瓷《爱情神话》谢谢)
约会,相亲,跳舞,**,找房,梅拖着她的购物小车,从城市边缘到中心,过着她笃定而自洽的日常生活。她犀利(杀根)、幽默(嘲讥讥)、鲜活的说话方式仿佛生活的弹幕,直抵表层之下的幽微之处。更喜欢电影热闹的表面之下潜流般悲凉的底色。剧**的摄影质感加上纪录片式的真实故事,是近年上海难得一见的本土沪语电影。
最大的亮点是玉梅本人,一种天然的drama感。但对两次**车司机和玉梅的对话不解,有点刻意,很像**分割小标题。还有,影片里,她和房东孙女的交流,似乎对亲情是有所盼望的,很遗憾没有看到更多细节的展开。阴差阳错下买到了主创见面会场,导演是太紧张还是想贴近观众,对玉梅的描述太表面了,电影本身就少一些层次,导演描述后更加割裂,会有失望。但就沪语片本身与生活的一些联系,会推荐给周围的上海朋友。
关注的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基本是在纪录里做戏剧,戏剧里抓纪录。但是老年问题没讲出所以然,几个点都没展开,只有演玉梅的这位演员本身比较有彩儿。
23上影第三场 连着两天看完两场在沪纪录片《栖地》和《梅》见面会场次,着实感叹,纪录片导演能找到如此有表现欲的受访者也是一种幸福吧
四星半。一个几近被剥除了所有矫饰光环的女性所迸发的渴望和勇气,是这所城市度过危机并得以延续的奥秘所在。
房子真是中国人永远的痛……能遇到这样的阿姨是导演挖到宝了,阿姨的嘴皮子和(不在乎镜头的)表现力都是演不出来的。b6的配乐和陆晨的片尾曲与这个片子绝配。导演映后分享说阿姨还在找老伴,并且还没有阳过(为什么说这个啦)btw,原来宜家是老年人免费相亲的地方,涨**了。
@上海影城SIFF2023 四分不甘,三分傲慢,二分偏见,最后一分真心留给了起舞的生命。台词细节抓得狠,但上海真的有这么多雪吗(煽情可以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