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见波尔布特原名:Rendez-vous avec Pol Pot,又名与波尔布特的约会、Meeting with Pol Pot、会见赤柬领袖(港)、约见波布(台)
发布于2024年。由潘礼德执导,并且由编剧潘礼德、皮埃尔·欧旺·吉拉姆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伊莲娜·雅各布、格莱戈尔·科林、西里尔·盖伊、BUNHOK LIM、SOMALINE MAO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4-05-16(戛纳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提名)。
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提名)。
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剪接(提名)。
先是摄影机,后是我们的眼,当它们触及了那些令人难以目睹的惊人残酷之物时,档案也必须“被看到”:潘礼德否认一种档案拍摄时客观性=直接电影的价值,同一时间,由于注视的暴力无可避免,要尽可能地柔化这种残酷,并非要令其为观看者的大脑所忽视,相反地,柔化是为了其前所未有的锐利——一部真正的政治电影——精确的剪辑、已不成可能的游荡与一些直陈式过去时的暴力;还需要引发足够多的通感,其难度随着观看人数的增加而与日俱减:一个联通历史与记忆的串联电路(斯皮尔伯格),这又是一部“政治家”电影:从不真的寻找,而只是佯装寻找,寻找那些已被千百次确切证实与认知的事物。 2024.1.12
以前每公顷最高产三吨,如今是**柬埔寨,水稻凭借强烈**意识实现每公顷产七吨。
HKAFF ** / “记者之死”,都在讲赤色,却无人谈记者。Paul是很让我生气的,一个记者的勇敢绝不是建立在将同僚与受访者置于危地的基础上,了解并尊重采访环境是第一要义,你以为自己很伟大吗?这是无知、自私与莽撞;Alain摸出了象却赔笑,坚持要见到brother one,他身上有着好记者的“**的智慧”,在黢黑的真相前发抖着诘问,在终将落地的枪响前争抢着记录;Lise则是最常见的记者类型,中庸者在多数故事里活到结局。/ 相比于“我就知道会这样”心态的嗤笑,我更好奇“为什么一定会这样”。前一阵北京之行中产生的困惑再次袭击我:我们本能的是非善恶判断在庞大的意识机器面前其实不堪一击,他们是自洽的,我们呢?这与事实对错无关,与理论武装有关。而我承认,我从没正儿八经读过***。
@BUSANIFF 2024 ****高棉再利用静态的泥塑呈现被暴力掩饰的假象,略微干瘪的进行过程:若将那些平移镜头以及高度考究的构图所拍摄的影像作为整体进行的架构,那么那些黑白的纪实性的语焉不详的影像都只是贴着顺应着所有的架构进行,抹杀了任何事实上能够通过媒介的反常与碰撞性所产生的震动,呈现出危险的固化与保守。想法挺好,执行得不够有趣。2.6
BIFF 2024 No.15 纪念短评被移除👌
在剧**里用了不少《残缺影像》里的手法,效果卓越,而且泥塑小人用很前面一场戏也说明了起源。整个片子的政治惊悚感营造得非常好,很遗憾潘礼德自己没有来釜山。
戛纳第四日。柬埔寨纪录片大师导演潘礼德首部剧情长片。影像上游走于虚构、真实记录片段甚至人偶微缩动画之间。压抑中的柬埔寨“**”政权最罪恶的一片展现得颇为到位。也许这样的故事会让欧洲人心头一紧,但对于坐在现场的**观众来说,这可能只是历史书中被埋没的某一个不起眼的小篇章而已。
【戛纳首映 9】这部电影的叙事角度其实特别怪异,但是了解其背后真实的历史故事之后又感觉不好说什么了。。。沉默的老中人
可以看但潘礼德真的太老套了 拍30年都是一样的东西
虽然是潘礼德多年以来的第一部剧**,但仍然使用到了很多文献影像与他标志性的人偶微缩模型,以记者为主角的一场对于赤柬的盲人摸象自然免不了左翼分子们的理想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