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原名:The Invasion,又名L'invasion、硝烟下的日常(港)
发布于2024年。由谢尔盖·洛兹尼察执导,并且由编剧谢尔盖·洛兹尼察携幕后团队创作。并于2024-05-16(戛纳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就是那种看了会睡,但是睡醒后会猛夸的电影】确实很“日常”,几乎要睡着时候来提醒你这是硝烟下的生活。洛兹尼察这小子拍纪录片也好看。//HKIFF49
港译名硝烟下的日常终于靠谱了一回,没有表达前线,而是展现硝烟下不动声色的日常。作为纪录片却全部由固定镜头构成,如果完全没有摆拍的话需要很高的调度能力。这些永远干净平稳的景框构筑了一个有序,组织良好的战中社会。肃穆的葬礼和防空警报*繁的出现提醒着人们是战争时刻,冬泳的人们和课堂中的小学生有条不紊的应对防空警报,葬礼的圣歌叫人无声哭泣亦使人升华,被粉碎的俄罗斯文学书,截肢退伍军人学习使用义肢,飘雪的冬夜在**里寻找**者,在役军人的婚礼,明朗的夏日一家人在烈士照片墙面前驻足又抱紧了对方,平民的史诗,看上去客观冷静的镜头,令人数度落泪。
#HKIFF49 镜头以相当平视地角度记录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寻常的生活,但入侵者麦高芬般地盘桓在阴影之中。孩童上课时响起的空**报,复健中心里各式各样的假肢,沙滩和森林里的地雷标识,断桥远处响起的沉闷爆炸声甚至是书店**文学处摆放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妙的一个镜头是***穿过黄蓝色的布帘在残垣断壁中寻找食物。
HKIFF49 No.1 @ IS|今年HKIFF第一部。伴着洛兹尼察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消息看这部。还好,没有想象中那么坐牢。
略失望,排不进谢尔盖作品前三,也排不进乌克兰战争题材纪录片前三
某种程度上,要制作一部过去三年的电影,理想的形态就是《入侵》,如何接纳“入侵”成为日常本身。洛兹尼察的结构方式是从世界的巨大画卷上散焦,而将****在点状的后景,入侵后的哀伤、悲恸以及厌恶层层叠叠晕染到底层。接水、领餐食、康复训练、躲防空洞,好多场都实在太好,从幼童到**,机械的肢体训练重塑了与世界相处的形态。
没看进去 冗长 无法引起共鸣 中途睡着并提前走了 但电影展现的确实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冰山一角 怎么说呢 希望世界和平
戛纳第三日。本届戛纳我唯一预定的纪录片。全片3个小时,真实记录了俄乌战争中乌克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回想起同一日北京迎来的某外宾,戛纳的选择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
4.5,几乎要观众“享受”般地**其间的宁静,冲动,悲怆,广阔的纪实景象。
为了你我专门放弃了一场主竞赛。